谁主导团体标准 谁占领市场

2025-09-26      标准化建设

分享:

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种 “隐形利器” 正成为企业抢占先机、赢得主动的关键,那就是团体标准。不同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普适性要求,也有别于行业标准的通用性规范,团体标准以其 “快速响应市场、精准匹配需求、凝聚行业共识” 的独特优势,成为企业突围竞争、掌控市场话语权的核心抓手。谁能主导团体标准的制定,谁就能在产业链上下游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引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 —— 这早已不是行业内的秘密,而是被无数案例印证的市场法则。


一、先明确: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是其 “市场话语权” 的基石

要理解团体标准为何能决定市场格局,首先要认清它的 “合法身份”。2018 年 1 月 1 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首次将团体标准纳入我国标准体系,明确其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并列,赋予了团体标准合法、合规、可实施的法律地位。

根据新《标准化法》:

团体标准由具备法人资格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制定;

制定团体标准应当遵循开放、透明、公平的原则,充分反映成员的共同需求;

团体标准的技术要求不得低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且鼓励制定高于推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团体标准;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是否采用团体标准,一旦采用,团体标准便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质量管控的依据,甚至可作为贸易谈判、合同履约的技术支撑。

这一法律定位,彻底打破了过去 “标准只能由政府主导” 的单一格局,让市场主体(尤其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创新型企业)有了参与标准制定的合法渠道。更重要的是,法律赋予团体标准的 “灵活性” 与 “先进性” 要求,使其能够快速响应新技术、新业态、新需求 —— 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接口统一、智能家居的互联互通协议、预制菜的品质分级等,这些领域的需求变化快、技术迭代快,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周期(通常 2-3 年)难以跟上,而团体标准往往 3-6 个月就能完成制定,成为衔接 “技术创新” 与 “市场应用” 的最佳桥梁。

可以说,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为其成为 “市场竞争工具” 奠定了基础:合法的身份让它具备了 “可落地、可追溯、可维权” 的属性,而 “高于推荐性标准” 的要求,又让它成为企业彰显技术实力、区分竞争对手的 “差异化标签”。

二、再看清:团体标准在市场竞争中的 3 大核心作用,直接决定 “谁能占领市场”

如果说法律地位是团体标准的 “入场券”,那么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实际作用,就是企业抢占市场的 “武器”。具体来看,团体标准对市场格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 快速卡位:抢占 “新兴领域” 的市场空白

在新技术、新产业兴起初期,行业往往处于 “无标可依” 的状态 —— 企业各自为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判断优劣,市场秩序混乱。此时,谁能率先联合行业力量制定团体标准,谁就能第一个 “定义产品、规范市场”,形成 “标准即规则” 的先发优势。

以 “预制菜” 行业为例:2020 年前后,预制菜因疫情需求爆发式增长,但当时国家层面尚无统一标准,市场上既有 “三无产品”,也有高价低质的乱象。2021 年,中国烹饪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等社会团体率先牵头,联合海底捞、西贝、安井食品等头部企业制定《预制菜》团体标准,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分类、原料要求、加工工艺、质量指标等核心内容。

这一标准出台后,立即成为市场 “筛选器”:符合团体标准的企业(如海底捞、安井)凭借 “合规、优质” 的标签快速获得消费者信任,抢占了近 60% 的中端以上市场;而不符合标准的小作坊、小厂家,则因 “无标可依” 陷入滞销,逐渐被市场淘汰。短短 1 年时间,团体标准就帮助头部企业完成了 “市场卡位”,甚至影响了后续国家预制菜标准的制定方向 —— 这就是团体标准 “快速卡位” 的威力。

2. 构建壁垒:阻挡 “低质竞争”,锁定目标客户

在成熟行业中,价格战往往是企业竞争的 “死循环”,而团体标准则能通过 “提高技术门槛”,帮助企业跳出低价内卷,构建 “质量壁垒”。

以 “智能家居” 行业为例:过去,不同品牌的智能设备(如空调、灯具、门锁)因通信协议不统一,存在 “互联互通难” 的问题 —— 消费者买了 A 品牌的空调,就无法与 B 品牌的灯具联动,体验感极差。2020 年,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联合华为、小米、美的等企业制定《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协议》团体标准,统一了设备间的通信接口、数据格式、安全加密等技术要求。

这一标准实施后,形成了明显的 “竞争壁垒”:

参与制定标准的华为、小米、美的,其产品因 “可互联互通” 成为消费者首选,市场份额快速提升;

未参与标准制定、无法兼容协议的小品牌,即便价格更低,也因 “无法融入智能生态” 被消费者放弃;

甚至下游的房地产企业(如万科、碧桂园)在采购智能家居时,直接将 “符合该团体标准” 作为入围条件,进一步巩固了标准主导企业的市场地位。

可见,团体标准通过 “统一技术要求”,不仅解决了行业痛点,更帮助主导企业将 “技术优势” 转化为 “市场壁垒”,把低质竞争者挡在门外,同时锁定了对 “品质、体验” 有要求的中高端客户。

3. 引领方向:主导行业升级,掌控产业链话语权

对于行业龙头企业而言,团体标准更是 “引领行业发展、掌控产业链” 的工具。通过主导团体标准,企业可以将自身的技术路线、创新成果转化为 “行业规则”,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围绕自己的技术体系布局,从而掌控整个产业链的话语权。

以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行业为例:早期充电桩存在 “接口不统一、充电效率低、安全隐患多” 的问题,制约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2019 年,中国充电联盟联合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制定《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团体标准》,明确了充电桩的接口尺寸、充电功率、安全防护等级等技术要求,尤其将 “直流快充” 的技术指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

作为标准主导方的国家电网、比亚迪,凭借这一标准实现了 “产业链掌控”:

上游的充电桩零部件企业(如充电模块厂商),必须按照标准要求生产,否则无法进入下游采购体系;

下游的新能源汽车厂商(如蔚来、小鹏),为了兼容主流充电桩,不得不遵循该标准设计充电接口;

甚至地方政府在建设公共充电桩时,也以该团体标准作为招标依据,进一步扩大了主导企业的市场份额。

如今,该团体标准已成为国内充电桩行业的 “事实标准”,主导企业不仅占据了 70% 以上的充电桩市场份额,更引领了行业向 “高功率、高安全、互联互通” 的方向升级 —— 这就是团体标准 “引领行业、掌控产业链” 的终极价值。

三、关键是:参编团体标准,对企业的 5 大积极推动作用,不止 “占领市场”

对于企业而言,参与甚至主导团体标准,绝不仅仅是 “占领市场” 这么简单,更能从技术、品牌、资源、成本、合规 5 个维度,为企业带来长远的战略价值。

1. 技术层面:抢占 “创新制高点”,避免技术路线落后

参与团体标准制定的过程,本质上是 “与行业顶尖技术力量对话” 的过程。在标准制定中,企业能第一时间接触到行业前沿技术、科研成果(如高校实验室的新技术、上下游企业的创新方案),甚至可以将自身的专利技术、研发成果纳入标准,实现 “专利 + 标准” 的双重保护。

例如,某光伏企业在参与《高效光伏组件》团体标准制定时,将其自主研发的 “双面发电技术” 纳入标准技术要求,不仅推动该技术成为行业主流,还通过 “标准引用专利” 的方式,要求其他采用该标准的企业支付专利许可费 —— 既抢占了技术制高点,又获得了额外的收益。

反之,不参与标准制定的企业,往往只能被动接受他人制定的技术路线,一旦行业技术方向调整,就可能面临 “产品淘汰、研发浪费” 的风险。

2. 品牌层面:打造 “行业标杆” 形象,提升品牌溢价

“参与团体标准制定” 本身就是企业实力的证明。在市场宣传中,企业可以明确标注 “本产品符合 XX 团体标准”“本企业参与制定 XX 团体标准”,这相当于向市场传递一个信号:“我们是行业规则的制定者,产品质量有保障”。

以母婴行业为例:某奶粉企业参与制定《婴幼儿配方乳粉品质分级》团体标准,将 “乳铁蛋白含量、益生菌活性” 等指标纳入分级体系,并成为 “一级品质” 的标杆企业。在后续的市场推广中,该企业以 “符合团体标准一级品质” 为卖点,不仅赢得了消费者信任,还将产品价格提升了 20%,但销量仍同比增长 30%—— 这就是团体标准带来的 “品牌溢价”。

更重要的是,在政府采购、大型项目招标中,“参与团体标准制定” 往往成为企业的 “加分项”,甚至是入围条件,帮助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3. 资源层面:链接 “产业链优质资源”,拓展合作渠道

团体标准的制定,不是单一企业的 “独角戏”,而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检测机构的 “大协同”。参与标准制定,企业可以快速链接到行业内的优质资源:

与上游供应商建立稳定合作(如标准中明确的原料要求,可直接对接符合要求的供应商);

与下游客户达成共识(如标准中的产品指标,可作为与客户谈判的依据,减少供需分歧);

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如标准制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可联合高校实验室共同攻关)。

例如,某医疗器械企业在参与《医用防护服性能要求》团体标准制定时,结识了中科院材料研究所(负责面料技术研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测中心(负责检测方法制定),后续不仅与中科院合作开发了新型防护面料,还通过检测中心的背书,快速获得了产品上市许可 —— 这就是团体标准带来的 “资源红利”。

4. 成本层面:降低 “生产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

团体标准的核心是 “统一规则”,而规则的统一,能直接降低企业的生产与交易成本:

生产端:统一的原料标准、工艺标准,让企业可以批量采购原料、标准化生产,减少因 “规格不统一” 导致的浪费;

交易端:统一的产品标准、检测方法,减少了买卖双方的 “信息不对称”,无需反复沟通技术细节,缩短了谈判周期。

以家具行业为例:过去,不同企业生产的板材规格、环保指标不统一,下游的家具厂采购时需要频繁调整生产设备,还需额外检测板材质量,成本居高不下。某家具协会联合上下游企业制定《环保板材团体标准》后,统一了板材的厚度、甲醛释放量、检测方法,家具厂采购时无需再调整设备,检测成本降低了 40%,生产效率提升了 25%。

5. 合规层面:规避 “政策与市场风险”,稳定经营

在监管日益严格的今天,“合规” 是企业生存的底线。团体标准虽然不是强制性标准,但因其 “技术要求不低于强制性标准”,且符合行业发展方向,往往会成为监管部门 “参考依据”—— 尤其是在新兴领域,当国家暂无强制性标准时,团体标准甚至会成为监管执法的 “重要参考”。

例如,在 “直播电商” 行业,国家暂无统一的产品质量监管标准,某电商平台联合行业协会制定《直播电商商品质量验收团体标准》,明确了商品的抽检比例、合格指标、售后责任等。后续市场监管部门在抽查直播电商商品时,直接参考该团体标准,而参与制定标准的电商平台,因 “提前合规”,未出现一起质量处罚案例,经营稳定性远超同行。

此外,在国际贸易中,团体标准还可作为 “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的工具 —— 企业可通过参与国际团体标准(如 ISO 认可的行业协会标准),将自身技术要求融入国际规则,减少出口时的标准差异风险。


主导团体标准,就是主导未来市场

从法律地位的 “合法化”,到市场竞争的 “卡位、壁垒、引领”,再到企业自身的 “技术、品牌、资源、成本、合规” 升级 —— 团体标准早已不是简单的 “技术规范”,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定规则、占先机、赢市场” 的核心战略工具。

在当下 “创新驱动、质量取胜” 的市场环境中,“谁主导团体标准,谁就能占领市场” 已成为不可逆的趋势。对于企业而言,与其在价格战中消耗精力,不如主动参与到团体标准的制定中,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将标准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 这才是企业长远发展的 “破局之道”。

毕竟,市场的竞争,归根结底是 “规则的竞争”;而规则的制定权,永远掌握在那些 “主动出击” 的企业手中。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9999号黄金时代广场C座21层 邮编:250101   电话:0531-88825775
© 山东企业联合会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26991号
COPYRIGHT © 2018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