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体标准的发展沿革和终极形态

来源:  时间:2025-4-27  浏览:48
 团体标准的定义指的是:民政部门登记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产业技术联盟等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按照一定程序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由本团体成员约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团体的规定供社会自愿采用的标准
      在说中国团体标准的发展沿革之前,我们先讲一讲团体标准的起源。团体标准的起源与萌芽是在20世纪前中期,主要的背景是:传统标准化体系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由政府或权威机构主导,但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行业需求(如新兴科技、细分领域)。早期实践的国家主要是欧美国家率先探索市场化标准,如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ASTM,成立于1898年)、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成立于1963年)等,通过行业共识形成技术规范,成为团体标准的雏形。其特点是:以行业协会、学会为核心,服务于特定技术领域或产业联盟。

一、中国团体标准的发展沿革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来讲一讲:

1. 政策破冰期(2015–2018年):从空白到合法性确立

2015年前,中国标准化体系以“政府主导”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团体标准没有法律地位。企业多通过“事实标准”(如互联网企业的私有协议)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就是2000年,中国信息技术行业首次提出的联盟标准(团体标准),但存在严重的碎片化和公信力不足问题。

2015年3月11日,《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中正式提出培育团体标准;

2016年5月4日,为更好地推动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按《关于培育和发展团体标准的指导意见》(国质检标联[2016]109号)的要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建立了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https://www.ttbz.org.cn),为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提供对团体标准获取、评价和监督的渠道,实现对社会团体和团体标准的信息管理,为社会团体和公众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

2017年11月7日发布、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主席令第78号)规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自此团体标准在社会上确立了法律地位。同时为了规范团体标准化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二十七条 国家实行团体标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的要求。鼓励团体标准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https://www.ttbz.org.cn)向社会公开。不公开涉嫌违法。

2. 快速发展期(2019–2022年):数量扩张与行业覆盖

2019年1月9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民政部联合印发的《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国标委联[2019]1号),明确了我国团体标准的制定、实施、监督及知识产权管理等相关要求;

2021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团体标准,应制定原创性、高质量的团体标准,先行先试,填补空白,提升团体标准国际化水平,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团体标准技术参数要求最高,具有引领性和创新性

2022年1月25日,国标委等17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团体标准规范优质发展的意见》(国标委联 [2022]6号),针对团体标准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以及定位不准确、水平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指出要加强引导和规范,做到整体促进我国团体标准的发展。

此阶段我国团体标准的几个典型案例如下:

先是深圳、上海等地率先探索团体标准应用场景(如深圳将团体标准纳入政府采购)。

还有就是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CCSA)制定《5G网络架构技术要求》(T/CCSA 328-2021),支撑华为、中兴全球技术布局。包括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测试规范》,推动行业技术统一。

单就2022年,全国团体标准发布数量就接近2万项(当年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公布有17675项)截至2022年底,全国团体标准数量突破5万项(当年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上累计公布51078项),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3. 质量提升期(2023年至今):规范化和国际化

2023年3月1日,实施的新《国家标准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具有先进性、引领性,实施效果良好,需要在全国范围进行推广应用的团体标准,可以按照有关程序转化为国家标准;同年8月6日,国标委发布《推荐性国家标准采信团体标准暂行规定》,并上线平台,打通团体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的路径!

2024年8月7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团体标准组织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团体标准组织要按照《指标体系》于2024年12月31日前完成自我评价,并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公开其评价结果。评价未达到任意一项基本条件的团体标准组织,应建议暂停或终止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并积极对照《指标体系》进行整改,或与有能力的团体标准组织联合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按照总局官网回复:未参与评价或未达标的团体组织,需暂停制定工作并限期整改(原则上1年)。绩效评价需每年开展,动态更新结果,确保与国家标准化改革方向一致)。截止2025年3月,平台有8301家团体组织,只有3806家进行了自评,接近有5000家社会组织或被取消团体标准发布资格!

2025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市场监管总局启动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宣布在河北、黑龙江、上海等13个地方开展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改革首次明确提出要推动地方标准向国家标准、团体标准转化!

       市场监管总局等18部门联合印发的《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就定了2025年的发展目标,其中就“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细分为:拓展国际标准化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标准联通、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组织治理、积极推动国际标准研制、健全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机制5小点。指出了中国标准化“优进”“优出”的发展方向,在“优进”中,将稳步扩大标准制度型开放,加速采用高水平国际国外标准,大力引进国外高端专家参与中国标准化活动,鼓励吸引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来华落驻等。在“优出”中,将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参与各类国际标准组织活动,成体系编译中国标准外文版,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国际标准体系建设中分享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团体标准率先杀出一条通道,继而由此通道实现更广阔更坚实的“一带一路”!比如光伏领域: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制定的《晶体硅光伏组件衰减测试方法》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采纳为国际标准。数字经济: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CESA)发布《区块链服务能力评价》团体标准,成为行业认证依据。

      总的来说:从2015年国务院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到2018年新《标准化法》的实施,再到2021年《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发布,这三件大事说起,一个是改革方案(正式提出培育团体标准),一个是为了使各项改革于法有据(从法理的角度确立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还有一个是对未来的谋划(由中共中央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制定原创性、高质量的团体标准),从此我国标准化尤其团体标准发展的政策基础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二、中国团体标准的终极形态

      在讲这之前,我们还是绕不开先讲一讲我国和美国的团体标准定位差异,最核心的差异莫过于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一如刚才所说美国的政府主导类标准出现之前,也就是在1901年美国国家标准局(NSB)成立之前,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ASCE)等团体就早已开始制定标准了,而且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和应用;而我国的团体标准作为2015年标准化改革的重要成果,其诞生时,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这三层级成熟的标准体系之中。换言之:美国标准化体系一直是“民间牵头 政府民间相互合作”的路径,我国标准体系一直是“政府主导 企业顺从”的路径,当然现今也要按《纲要》要求要实现“从政府单一主导转向“政府 市场 社会”多元共治”这样的转变。纵观美国标准化的发展历史,“民间牵头 政企合作”一直都是美国标准化发展的基石。当下我国团体标准虽然才十年光景就已然成为“顶流”,但是目前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我国团体标准还不被广泛认可!不像美国的团体标准发展至今,之所以能够被联邦法规作为技术法规采信到政府标准中,被美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直接采用,甚至被ISO、IEC等国际标准组织直接采用,这都与刚说的一直以来的标准化发展路径分不开。就是因为其“同等重视的原则”,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确保了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方都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影响力,避免了任何一方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路径都很清楚但是就需要我们怎么去执行、认可和采信了。所以市场互认、政企互认、国内互认、国际互认等自愿互认将是团体标准的终极形态!具体可以从我国未来团体标准将形成的“技术引领、市场驱动、治理协同”的标准生态体系讲一讲:

1. 技术维度:智能化与开源化结合

动态标准(Dynamic Standards):

利用AI和大数据实时更新标准内容。例如:

自动驾驶领域通过路测数据动态调整安全性能指标;

工业互联网平台利用实时数据优化设备接口标准。

开源标准生态:

借鉴RISC-V开源指令集模式,推动标准文本开源共享。例如:

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OpenAtom)的“OpenHarmony”操作系统标准,支持企业按需定制;

区块链行业通过开源社区协作制定智能合约标准。

2. 市场维度:与商业模式深度绑定

“标准 认证 金融”闭环:

团体标准成为绿色金融、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工具。例如:

《零碳工厂评价规范》(T/CSTE 0049)被银行用于绿色信贷评估;

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标准与保险产品费率挂钩。

标准即服务(Standard as a Service):

通过API接口提供标准化服务,如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OPC UA标准实现设备互联。

3. 治理维度:多元共治与国际协同

“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

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企业主导技术研发、科研机构提供理论支撑、用户参与需求反馈。

典型案例:长三角区域团体标准互认机制,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作。

国际标准话语权提升:

通过“一带一路”标准联通计划,推动中国团体标准国际化(如高铁、特高压输电标准输出);

主导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如6G、量子通信、人工智能伦理)。

4. 终极目标:成为全球创新基础设施

技术规则输出: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形成全球影响力,例如:

动力电池安全标准影响全球电动汽车市场;

光伏组件标准主导国际新能源产业。

社会治理工具:

团体标准延伸至公共服务领域,如智慧城市数据接口标准、适老化产品设计规范等。

三、未来团标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挑战:

碎片化风险:部分领域标准重复制定(如区块链、智能家居);

国际竞争壁垒:欧美通过“标准 专利”巩固技术霸权(如5G标准必要专利纠纷);

公信力不足:部分团体标准缺乏第三方监督,市场认可度低。

2、应对策略:

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www.ttbz.org.cn),实现跨行业查重与协同;

推动国际互认:通过ISO、IEC等国际组织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完善评价机制:引入第三方认证机构(如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进行合规性评估。

四、总结

     中国团体标准的终极形态将是“技术开源化、市场全球化、治理数字化”的生态系统,其发展路径体现从政策驱动到市场主导、从国内应用到国际引领的跃迁。未来,团体标准不仅是中国产业升级的“技术底座”,更将成为全球科技治理的“中国方案”。对于标准化工作者,需以技术前瞻性、国际视野、生态整合能力为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标准从“跟随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变。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经十路9999号黄金时代广场C座21层  邮箱:邮编:250101 电话:0531-88825775
© 山东省企业联合会|山东企业家协会|官网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26991号-1
Copyright©2018-2022 All rights reserved.